LM2576HVX-ADJ 2K
LM2576HVX-5.0 2K
SP3232EEY 10K
SP3485EN 10K
SP706SEN 10K
SP485EEN 35K
SPX5205-3.3 10K
SP3238EEA 6K
SP706REN 10K
SP3223EEA 3K
SP3072EEN 5K
SP708SEN 20K
MSP430F135 5K
MSP430F4152 2K
SP809EK-3.1 10K
PCF8563T 40000
LPC2366 1080
LPC2134 1280
LPC2132 1600
PCA82C250T
P89LPC932A1FDH
DS3231SN
DCP010505BP
MSP430F135IPM
MSP430F235TPM MSP430F247TPM MSP430F5438AIPZ TL16C554AIFN LM4755TS LM25574MT
CY7C1021DV33 5K ST16C2552IJ SPX2945M3-3.3 FM18W08 SP3819-2.5 SP3220EEA
M27C801-100F6 AS1360-33-T AS5040-ASST ST16C2552IJ SPX2945MS-L-3.3
MAX706SESA
MAX352CPE 1K
NS国办全系列可以接受订货
PCF8563T 50K
MSP430F149IPM 10K
LPC2214FBD
LPC2132FBD
捷创特科技国办最新到货
UC2842BNG
UC2844BN
UC2845BNG
CAT24C02WI-GT3
CAT24C04WI-GT3
CAT24C08WI-GT3
CAT24C256WI-GT3
MC7805BT
MC7805ABD2TG
MC7812BT
MC7812ABD2TG
MC78LC33HT1G
AD9708ARZ
ADM3202ARN
ADM3202ARN
ADM6711RAKS
AM29F010B-70PF
AQW214EH
DM74LS573N
EE80C196KB16
EN87C196KC20
IA4421
ICM7217AIPI
INA118P
KSZ8995M
KSZ8995X
LM4990MM
LM5005MH
LM5008MM
LM5010MH
LM7301IM5X
LT1764AEQ-2.5
MAX1543ETP+T
MAX1570ETE
MAX339CPE
特价专区
LMD18200T
FM24C04B-GTR FM24CL04B-..
MAX1487全系列
MAX3221全系列
MAX3223全系列
MAX3232全系列
MAX660全系列
MAX7219全系列
MAX7221全系列
MAX706R/T/S/P系列
MAX708R/T/S/P系列
LMD18200T
LMD18245T
LM5005MH
LM5008MH
LM5010MH
SPX1117全系列
SPX5205全系列
SP202全系列
SP232全系列
SP3223全系列
SP3232全系列
SP485全系列
SP3485EN
SP487EET
SP490全系列
SP3490全系列
SP385ECT
SP691AEP
SP6660全系列
SP706REN
SP708全系列
SPX6201EM5-L-3.3/T
ST16C2550IQ48-F
ST16C2552CJ44-F
ST16C2552IJ44-F
ST16C550CQ48-F
ST16C550IQ48-F
ST16C554DCJ68-F
ST16C554DCQ64-F
ST16C554DIJ68-F
ST16C554DIQ64-F

代理分销
 
详细内容

移动变革下我国IC业面临的三大挑战
发表时间:2013-8-8

相关资料显示,2010年~2012年全球半导体市场的增长呈现着持续下降趋势,即从2010年的31.8%,下降到2011年的0.4%和2012年的-2.7%,年复合增长率为-2%。但是其间全球移动互联网芯片市场却明显增长,2012年全球通信芯片市场规模已达900亿美元,占同期全球半导体市场2916亿美元的30.6%。

    预计全球通信芯片市场2013年将突破1000亿美元,2014年将达到1144亿美元规模,从而超越电脑芯片总产值。这意味着全球半导体产业的驱动力从PC转为移动互联,这种变化趋势在未来7年内将表现得尤为强烈,全球半导体产业正面临重大转型。

    全球IC巨头积极应对移动变革

    近年来英特尔一直极力谋求移动互联时代的话语权,通过在移动装置上的一系列布局,增长速度明显。

    在全球IC巨头中,英特尔是全球处理器龙头,中国台湾地区的台积电是全球晶圆代工的龙头。它们在各自领域一向走在全球半导体产业的前面。下面便就这两大巨头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重大转型时期的发展战略,观察一下全球IC巨头们的应对策略。

    由于英特尔的x86架构本质是针对电脑,而ARM架构是针对无线移动终端,故此英特尔从2005年开始向移动互联网转型,道路便十分艰难;但是,近年来英特尔一直极力谋求移动互联时代的话语权,2012年可以算作英特尔的移动互联网元年,其以“Medfiled”系列为主的凌动芯片杀入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市场,共推出了7款手机。2013年1月7日,英特尔又在CES2013上,介绍了其首款面向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市场、采用4核3D晶体管、22nm制造工艺的凌动处理芯片。虽然,目前市场上基于ARM的手机占95%份额,很少见到采用英特尔x86架构的芯片,但是其通过移动装置上的一系列布局,增长速度是明显的。另外,英特尔在芯片代工方面也有杰出表现,如2013年初,英特尔与阿尔特拉(Altera)签署了14nm鳍式晶体管(Finfet)的FPGA代工合约,明显抢走了台积电的重要客户。

    台积电长期以来是不代工处理器芯片的,在先进制程技术方面一直落后英特尔。目前,其为应对英特尔在芯片代工市场的潜在竞争,同时为满足基于ARM架构的高通、博通等主要客户对先进工艺技术的迫切需求,立志高起点赶超英特尔。

    目前,台积电的市值为新台币2.8兆元,位居全球第二大市值半导体厂。在资本支出方面,2013年台积电达110亿美元,高于英特尔的95亿~100亿美元投入;在技术方面,2013年~2014年英特尔将实现22nm(Finfet)技术和14nm(Finfet)技术的量产;而台积电规划也在2014年~2015年实现从20nm(Finfet)技术向16nm(Finfet)技术量产的转换。尤其是,在10nm工艺技术节点上,台积电在英特尔尚未释出10nm的量产时间表之际,率先喊出在2017年10nm量产的目标,充分表示了全面追赶英特尔的决心。

    我国大陆集成电路产业存三大挑战

    在包括人才、技术、知识产权和市场等在内的资源积累方面,我国缺乏支持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体制和机制。

    从现在到2020年期间是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,尤其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重大转型时期,“十二五”更是我国集成电路产业“创新驱动、转型发展”的重要攻坚阶段。应该看到,无论是目前兴起的智能手机、平板电脑市场,还是继而兴起的智慧家庭、移动医疗、智慧城市、新能源汽车电子等领域。现阶段中国大陆集成电路产业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,主要存在着三大问题:

    一是企业作为实现技术进步、促进产业跨越式发展的主要载体地位还没有形成。其中,在全球IC设计业,2012年美国排名第一的高通销售额达129.76亿美元,中国台湾地区排名第一的联发科为33.95亿美元,而中国大陆排名第一的海思半导体是人民币74.50亿元(约合11.92亿美元),仅为高通的9.2%,联发科的35.1%。另外,就上述国家和地区前五名的IC设计企业的合计能级看,美国占全球Fabless业的41.16%,中国台湾地区占11.26%,而中国大陆仅占3.9%。

    在全球芯片代工业,2012年中国大陆的中芯国际和华虹集团属下的华虹-宏力(合并)两家虽然都进入了前十名,它们的销售额分别为17.02亿美元、6.04亿美元,但相差同期第一名中国台湾地区的台积电10.06倍和26.36倍,相差第二名GlobalFoundries2.47倍和6.95倍,相差第三名UMC2.12倍和5.96倍。另外,就量产工艺节点来看,中芯国际目前的40nm技术,落后于28nm/22nm世界先进工艺水平两个世代。

    二是我国大陆芯片依赖进口的局面未有改善。据相关资料显示,2012年,中国大陆IC市场总额高达8558.5亿元人民币(约合1362.8亿美元),占同期全球2915.6亿美元的半导体市场的46.7%,已成为全球最大集成电路应用市场;但是,同期即使包括IC设计、芯片制造和封装测试在内的我国大陆整个IC产业销售额仅为2158.4亿元,仅占市场需求的25.2%。也就是说,我国大陆迄今为止约75%的IC市场被国外IC供应商占据,尤其在高端微芯片(CPU、GPU、MCU和DSP等)、大容量存储器、汽车电子、通信芯片用SoC的标准专用集成电路(ASSP)以及模拟电路(高可靠性的ADC/DAC、大功率器件、传感器)等方面基本靠进口。

    三是面向IC开发及其产业化的“产学研用结合”、“芯片与整机联动”、“芯片设计与芯片制造联动”等的科学、可持续发展有效机制和发展模式还没形成。目前,在信息技术领域,我国虽已涌现如TD-SCDMA、AVS等产业链联盟,对海思、展讯等IC设计企业的快速发展,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;但是,国际上通行的由IC和IT龙头企业共同发起,并基于跨行业、跨领域的新市场、新技术标准、新核心技术(芯片及其制程工艺、软件及其操作系统、终端及其应用)的发展需求,在长期协议框架下所建立的,具有明确竞争参照点目标的IT和IC两大产业技术合作联盟,我国几乎没有;从而在我国现有众多的IT和IC产业链联盟中,都存在如下缺陷:一是在产业生态体系、研发支撑体系和产业空间布局三大环节中,缺乏引领我国IC和IT技术朝着具有中国市场特色、明确国际参照点突破的总体定位目标、规划和部署;二是在包括人才、技术、知识产权和市场等在内的资源积累方面,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体制和机制;三是在政府的政策支持方面,缺乏包括政府资助、赋税减免等在内的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及扎实措施。

 
Copyright 2009-2018 捷创特科技版权所有 京ICP备14027753号-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5452